6月20日,记者走进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黑灯工厂”,在生产一线寻找答案。
车间内,自动导引物流车灵活穿梭,融入智能技术的机械臂灵动挥舞。“在这里,上千个零件,每项操作平均作业时间仅90秒,加工精度达0.001毫米。”玉柴股份工艺工程部副部长潘长俊告诉记者,“黑灯工厂”已实现高度智能化,全部生产工序由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床完成,能够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产逻辑,这会对传统产业工人产生怎样的冲击?
“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人的参与。”潘长俊认为,机器人会替代一些重复性强的工作,但技术前沿的研发突破以及机器人应用所需的数据体系构建,仍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迭代周期,“在这个过程中,一线工人特别是老师傅的丰富经验,可以通过人机协同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玉柴工作了18年的谢日利,便是潘长俊口中的“老师傅”。他经历了从传统生产线到“黑灯工厂”的转型,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深有体会:“对于我们一线操作工来说,最大的感受是工作角色变了。”
谢日利曾是生产线上的一名镗铣工,每天在轰鸣的机床旁用镗刀对零部件进行反复打磨加工。如今,他依然奋战在生产一线,但身份已转变为数控操作工,十多年来手握的镗刀换成了数字化的操控面板。
“现在要懂操作、保养智能设备,熟悉各项参数设置。”采访中,生产线上的一盏红灯忽然亮起并发出警报,谢日利迅速前往处理,恢复生产线运作,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面对日夜无休的“机器人同事”,谢日利笑称自己“更像是它们的保姆和医生”。
生产自动化并没有使产业工人消失,反而促使产业工人的角色与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
2018年,“机器人进厂”的消息传来,当时负责发动机喷油泵盖板装配工作的王伦凤一度陷入焦虑:“机器会不会取代人?心里没底啊。”
挑战与机遇往往相伴相生。新的技术变革,不仅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成为王伦凤和工友们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据玉柴股份制造事业部人事经理李霜娜介绍,该部门在推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的同时,结合员工技能特点、现有岗位空缺及新增岗位需求,同步开展人员调配与双向选择工作,并对转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推动产业工人顺势转型。
凭借对生产全流程的熟悉,王伦凤转到了现场技术部,成为一名装配工艺人员,负责生产线装配指南编制工作。
“机器要执行什么指令、如何执行由我们说了算。”王伦凤快速地敲着电脑,言语间,流露出自豪。
2019年至今,王伦凤相继考取了行业内近30个技术证书,眼下还在准备内燃机调试技师的考试。身份的转变,让她对“机器换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机器其实是把人从重复、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机会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实际上,我们对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李霜娜透露,得益于自动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效益增长,公司正扩大再生产、拓展新的业务板块,这其实会增加不少新的岗位,“机械加工的工艺始终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尤其现在产品迭代的速度非常快,需要更多精工艺、会操作、能创新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目前,玉柴正以“一岗多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为上万名员工定制了学习发展计划,开设“智能制造”等培训课程。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王伦凤看得明白:“我们要做的,是跟上时代,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