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各市工作

防城港:以人工智能赋能临港工业转型升级

2025-10-29 16:13     来源:防城港融媒-防城港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今年以来,防城港市立足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以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策源地为目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赋能临港工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以“边海”特色为引领、以场景应用为核心、以产业生态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航拍防城港一角。(资料图)

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

搭建高效服务平台

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人工智能发展专班,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制定出台《防城港“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防城港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搭建服务平台。开展“走企问政督效”“亲清直通车”、实体经济调研服务等专项行动,精准对接企业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建立人工智能项目清单制度和动态跟踪服务机制,“一企一策”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的痛点难点。如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智能化转型成本高的问题,市工信局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智改数转诊断,同时结合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培优育强服务券补贴机制,对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项目的企业给予成本支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用“智”门槛。

营造创新氛围。多场次举办创新发展论坛、交流研讨会、数字化赋能沙龙等活动,邀请华为、海康威视、阿里云等头部企业、专家学者与本地企业面对面交流,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精准对接。如举办2025年“百场路演”——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活动,促成了云深处科技与华润水泥、傲程软件与川金诺等多家企业的后续合作初步意向。

2025年“百场路演”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业交流研讨会。(资料图)

聚焦场景应用与标杆示范

推动“技术—场景—生态”破圈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盛隆、广钢、金川、华昇、澳加、核电等龙头企业率先开放生产场景,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打造可复制、易推广的标杆案例。如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应用AI炼钢模型,实现吨钢能耗下降20.7%,“5G+智能机器狗辐射监测系统”入选广西“人工智能+制造”优秀产品;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全国氧化铝行业首个工业大模型——“智昇氧化铝大模型”,应用于蒸发、溶出和沉降等关键工序,实现主控操作工作量减少85%,年降本超1000万元。

智昇氧化铝AI大模型。记者 张雪 摄

防城港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设AI+粮油智能制造平台,通过AI算法动态优化工艺参数,项目建成后预计可降低运营成本11%,节约人力成本30%,生产效率提高34%,年度减排15%;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智汇防核项目”,利用AI赋能核电生产运营,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同时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预计可减少同类系统建设/接口开发费用50万元/年;中电投广西核电有限公司“智慧消防项目”是国家能源局首批数字化转型技术示范项目,能够有效降低核电厂因火灾等事件引起工程建设及运营停摆所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风险,为实现核电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探索了成功路径。

推动“技术—场景—生态”破圈。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共性技术难题,如华昇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大模型,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行“以场景换技术、以资源引投资”策略,通过开放高价值应用场景,吸引广州傲程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软件服务商基于本地产业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和落地。

注重生态培育与精准招引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短板,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充分利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广西东兴产业园区等平台优势,大力引进人工智能关键环节项目。成功引进了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总投资超100亿元)、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测试中心、人工智能教育示范项目、医疗机器人产业等项目,为空天信息、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布局奠定基础。

卫星在轨道运行图。记者 李映武 摄

培育本土服务生态。扶持壮大傲程软件、东信云等本地AI服务商,鼓励服务商与通信运营商、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合作,构建“技术+平台+资金”赋能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起、用得上”的轻量化、普惠型数字化解决方案。

夯实基础设施支撑。积极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加速“核算一体化”进程,探索利用核能、冷能等优势建设绿色低碳算力中心。持续推进“万兆园区”试点和“5G+工业互联网”建设,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强大的网络和算力底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