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工信动态

巡礼“十四五” |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效显著——①综合篇

2025-08-28 17:13     来源:规划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当前,广西正处于成型起势的关键阶段,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广西立足国家所需、广西所能,发挥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和“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奋力打造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全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2021—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50%;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万亿元,年均增长13.2%、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升至2024年的40.7%。2024年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4.3%,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压舱石”。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四五”以来,广西每年实施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大规模工业化项目加快建设,组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24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累计培育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64家。广西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全国的第2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22位,累计新增蓝宇航空轮胎、柳钢超纯氦气、飓芯科技氮化镓高端光电子芯片、超纯不锈钢等5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品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十四五”以来,广西推动5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2023年广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为91.3分、排全国第14位,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5个省份之一。特别是2025年以来,自治区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突出“策略、整合、场景”,积极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2025年1—6月,新增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智能软件等智能产品175个,国内首批1.7米高人形机器人在柳州量产,广西首批20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在柳州汽车智慧工厂实训使用,智能服务机器人产量45.2万套、同比增长20%,智能网联汽车16.8万辆、同比增长21%,176个工业领域垂直模型上线应用。

提升产业群链发展水平。2024年,全区已形成有色金属、钢铁、食品3个三千亿级产业,石化化工、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力、机械4个二千亿级产业,汽车、建材、电子信息3个千亿级产业,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为主的材料工业产值已超万亿元,培育了12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1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工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四五”以来,广西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引入东部地区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近200家龙头企业入桂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制造基地,瑞声科技等企业建成了“东部研发设计+广西制造+东盟组装”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华谊、中伟、华友等重点企业建成了“海外原材料+广西制造+国际市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以来新建的重点工业项目全部达到行业标杆能效水平,重点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生产线比例达43.26%,高于国家2025年要达到30%的目标要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05家,绿色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防城港盛隆冶金、南国铜业等一批企业展现绿色发展新形象。

培育壮大制造业优质企业。2020—2024年,规上企业从6500家增加到1.03万家,连续四年新增规上企业超1200家,工业市场主体从7.3万家增加到15.4万家,超百亿企业从16家增加到27家。截至2024年,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工业龙头企业212家、链主企业70家、专精特新企业917家、单项冠军企业1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1家、排西部第4,单项冠军企业7家,7家企业入选国家质量标杆典型经验、数量排全国第3位,11个案例入选工信部“数字三品”典型案例。

加强广西智造质量品牌建设。“十四五”以来,广西深入实施品牌强桂战略,持续开展质量强桂、标准建设、品牌培育工程,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新增全国质量标杆6家、广西工业企业质量标杆154家,打造了“五菱宏光微型电动汽车(MINIEV)”等一大批新兴知名品牌。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累计安排专项债超1200亿元,推进645个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标准厂房1400万平方米、水电气管网1439公里,建成“十有”园区31个(“十有”园区,即配套建设一个学校、医院、服务中心、体育场所、租赁住房小区、商业综合体、职工之家,成立一家平台公司,设立一个派出所,开通一条公交线的园区),千亿园区数量从2020年的2个增加到2024的4个,沿边临港园区、产业协作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加快建设。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十四五”时期,广西提出构建全区“两带两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即: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产业带以南宁、柳州、桂林市为重点支撑,重点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南宁市形成了面向东盟的电子信息声学光学元器件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柳州市建成了面向东盟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制造基地。西江沿线产业带以百色、河池、崇左、来宾、贵港市为重点,强化西江经济带产业廊道建设,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特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崇左市打造了东盟特色农产品进口深加工产业基地,贵港市建成了年产500万辆的中国—东盟电动自行车制造基地。临港工业集聚区以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粮油加工等临海大工业,2024年沿海三市临港工业产值已超过6800亿元,钦州市打造了面向东盟的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防城港市聚集了一大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我国沿海重要的粮油基地。桂东南工业东融先导区以梧州、玉林、贺州市为重点,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轻工纺织、机械装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转移,玉林市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国际中药材(香料)生产交易基地,该区域成为纺织面料出口东盟的重要制造基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