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10月19日,首届中国“2025再生新材料大会”暨梧州市再生新材料产业招商引智恳谈会在广西梧州开幕。大会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园区办与梧州市政府共同主办,以“工业物质大循环,绿色经济大发展”为主题,吸引7名中外院士、千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西江之畔。从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发展循环经济,到拥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称号,梧州用二十年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逻辑。
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亿集群的崛起之路
2005年,梧州抓住国家扶持再生资源产业机遇,整合零散拆解企业迈出循环经济第一步。2008年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奠基,2010年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挂牌,2022年临港经济区整合升级——三次关键跨越,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锚定为城市核心支柱。伴随《梧州市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落地,一条“回收—拆解—精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逐步贯通。
目前,梧州再生新材料产业已覆盖再生铜、铝、铅锌、不锈钢、稀贵金属及再生塑料六大领域,年资源处理能力突破1000万吨。2024年该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633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2025年1至8月实现产值472亿元,增速12%。49家规上企业中,金升、金海、鑫峰、永达4家跻身“百亿俱乐部”,5家企业入选“2024广西民营企业100强”。
绿色基因:环保与效益的双赢密码
在梧州临港经济区循环经济产业片区,再生铜单位能耗仅为原生铜的5%,碳排放减少超60%;再生铝能耗降低84%,碳排放削减95%。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国家级再生新材料基地,这里年处理再生资源560万吨。核心支撑是技术革新:金海不锈钢通过AI模型精准调控生产流程,每吨产品节电13度、减少原材料消耗1.5%;临港经济区稀贵金属回收率达95%,铟、钯等关键金属成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
梧州因此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评价:“梧州探索的绿色低碳循环模式,为产业高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AI赋能:从“经验驱动”到“智能工厂”
在金海不锈钢车间,公司总裁王文辉表示:“以前靠有经验的师傅把控步骤,现在利用AI,相当于多了一个经验丰富还一学就会的老师傅”。公司通过推广应用AI技术,优化合金配比,调控铸造精度,让成分多变的再生材料实现稳定生产。更宏大的布局在园区展开——“回收—生产—仓储—物流”全流程数据平台贯通后,60%原料自粤港澳大湾区输入,50%成品返销大湾区市场,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网络。
梧州同步构建创新生态:与中南大学共建“华南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规划2000亩再生金属产业园,配套5亿元产业基金加速技术转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秘书长张增志表示:“梧州市在全球再生新材料特色领域布局精准,抢抓产业发展先机,形成了具有梧州特色的产业集群,将在未来特色产业领域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绿色城市”。
恳谈引智:大会背后的“梧州诚意”
↑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上,梧州市政府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梧州再生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19场分论坛聚焦再生金属、AI+新材料等前沿议题。市委副书记汪东明在恳谈会上表示:“对精深加工、产学研转化项目提供最高2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实现‘拎包入驻、落地即生产’”。市委书记蒋连生在致辞中表示:“梧州将以最大诚意、最优环境、最强保障,与各界携手端稳‘工业饭碗’”。
↑签约仪式
↑揭牌仪式
梧州的诚意正转化为实绩,总投资超500亿元的41个项目已在梧州临港经济区等园区落地,包括粤桂年产50万吨循环资源交易中心等重点工程;广东粤兴华环保科技等企业密集入驻临港经济区,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50亿元。梧州临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欧育辉表示:“依托全链条覆盖的产业基础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市场的双重优势,这里具备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生产线的优质土壤。”
未来已来:迈向国家级千亿集群
站在产业发展新起点,梧州锚定2027年产业产值破千亿元目标,将通过建设华南再生资源集散地强化原料掌控,重点围绕再生不锈钢、再生铜及铜加工、再生铝及铝加工三条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最终构建闭环产业体系。随着广东粤兴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丰江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梧州再生新材料产业的千亿蓝图正稳步推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