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中长期规划
索  引 号:000014349/2025-199208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成文日期:2025年09月18日
标  题: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桂工信食品 〔2025〕 766号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2025-10-13 16:09     来源:食品工业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桂工信食品 2025766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918



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独特饮食文化,充分发挥我区林果蔬畜等特色资源优势,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持续巩固壮大粮油和饲料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米粉、桂酒、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山茶油、新茶饮等新兴产业,推动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力争2025年—2027年,食品加工产业(不含制糖产业链)工业产值分别达到2775亿元、2990亿元、3215亿元,2027年食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350家。努力打造一批超千亿、500亿级、百亿级传统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小而美”“优而特”的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力争2027年推动5个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名单。

二、重点任务

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抓住企业、项目、链条、集群四个发力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实施十项行动,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布局优化行动

1.建立优质原料保障基地。加强优质食用农林畜产品原料品种资源保护利用,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聚焦农产品优势资源产区,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林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重点建设广西六堡茶、柳州糙米、桂林罗汉果、百色芒果种植基地、水牛乳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2.打造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打造以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等为核心的特色米粉生产加工基地,以防城港、钦州、北海、柳州、河池、百色等为核心的粮油加工基地、以南宁、桂林、柳州、崇左为核心的新茶饮原料生产加工聚集基地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持续推进以梧州六堡茶、北海虾滑、南宁水牛乳、桂林米香型白酒、合浦月饼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二)产业群链升级行动

3.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绿色健康、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加强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推动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串珠成链、织链成网、集群发展。着力发展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国家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新增培育一批自治区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争取推动更多产区(产业)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名单。

专栏广西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和延伸方向

(一)传统优势食品产业

粮油加工:大豆油、菜籽油及大豆、菜籽精深加工产业,山茶油等油料产品,功能性油脂、新型豆类食品,油料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营养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食品;

(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谷物深加工及特色米粉:稻米、玉米加工品及米面制品,地方特色米粉,代餐食品(零食)、谷物饮料、营养保健食品等;

酿酒:酱香型、米香型白酒、啤酒、优质配制酒、保健酒、茶酒、果酒、特色发酵酒;

精制茶加工:广西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桂平西山茶、覃塘毛尖、凌云白毫,健康新茶饮、功能新茶饮(茶饮料、袋泡茶)、茶食、茶膳等精深加工产品,多酚、黄酮、咖啡因、皂素等功能性活性物质食品、保健品等非原茶形态的新型衍生产品;

特色农产品加工:预制化食品、休闲果蔬食品、腌制蔬菜等加工,鲜榨果汁、果蔬汁、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蜜饯、果蔬干片脆片、果蔬罐头、果酒等,加工副产物功能活性成分综合利用;

休闲食品:烘焙、糖果、糕饼、调味品,动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物综合利用,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长寿食品、富硒健康食品,特色食药两用食品;

水产品加工:大宗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大健康产品等;

禽肉加工:生猪、肉牛、肉羊的智能屠宰及精深加工产品,畜禽骨、血、皮、油脂等副产品高值化利用;

天然饮用水及饮料制造:天然饮用山泉水和矿泉水、饮料制造,高端天然饮用矿泉水和山泉水、医疗保健水、美容养生水;

乳制品:水牛奶等地方特色乳制品,液态奶、发酵乳等乳产品深加工产品,功能性乳制品,奶酪、黄油等高附加值乳制品产品。

4.培育新领域新赛道。重点培育山茶油、新茶饮、生物制造、预制菜四大食品工业新增长点。山茶油产业鼓励本土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发展保健、日化等产品,招引、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工业化生产规模。新茶饮产业支持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茶饮原料加工聚集基地、全国新茶饮原料交易中心,鼓励原料企业开发多元化新茶饮产品,建立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积极招引龙头茶饮企业落户广西,形成产业链协同。预制菜产业大力发展广西传统、特色风味的水产类、畜禽类、蔬菜类等系列产业,建立完善广西预制菜标准体系,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物联网监控,实现预制菜产业提效保质。生物制造产业鼓励酵母生产、乳酸、食品添加剂、酒类等企业加大生物技术创新力度和成果转化力度,借助生物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制造食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企业。

(三)科技创新突破行动

5.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食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加快开发多元化食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发展层次。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围绕关键环节和制约技术领域,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企业研发平台,采取企业、院校共建、共享等模式,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作用,创建一批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6.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湿米粉保鲜、米香型白酒酿造、罗汉果甜甙提取、果汁加工新型灭菌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的新突破。强化食品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导向,支持一批食品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和新产品产业化培育项目,加速推动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迭代升级、生态培育。

(四)数字化转型提升行动

7.深化AI赋能食品加工产业升级。加快推动食品工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深化食品加工产业原料采收、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管理、售后管理等各环节数字化管理和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引导食品企业、专业化服务商、软硬件企业、装备制造企业,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联合开发食品生产智能监控溯源、食品园区“5G+工业互联网”、原料生产供应智慧管理等技术方案。

8.打造标杆企业和典型应用场景。立足饮料制造、粮油加工、乳制品制造等典型流程型行业,酿酒、水产品加工、精制茶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预制化食品制造等新兴领域不同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梳理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加快培育一批食品加工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数字三品”、“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并深化推广应用。

(五)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9.加快绿色节能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加快节水、节能、节粮的加工技术装备应用,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车间、绿色生产线,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制造工艺。

10.加快发展食品加工绿色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加强果蔬皮渣、粮油麸粕、畜禽肉水产骨皮、茶叶活性物质等加工副产物的二次开发利用,研发营养化、健康化、功能化等多元产品,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六)项目增量提质行动

11.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四张重点项目清单”,按“谋划、新开工、在建、竣工”分阶段、按月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12.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薄弱环节以及山茶油、新茶饮、生物制造、预制菜等四大食品工业增长点,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一批装备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品牌吸引力强的高成长性优质企业,持续扩大食品加工产业投资,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项目尽快落地。

(七)企业培优育强行动

13.壮大食品企业规模。鼓励中小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入自动化装置和标准化流程、优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深化产品场景应用、扩大销售方式和渠道覆盖以及精准融资灵活扩张等方式,持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快食品临规企业培育建设,强化政策扶持指导,做好食品企业上规入统服务,扩大食品工业企业基数。

14.培育优质企业队伍。梯度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产值超10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技术工艺领先、产值50亿元的标杆企业,支持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聚焦实业主业收购、兼并、重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引导有条件的食品加工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多渠道实现上市融资,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上市标杆企业。围绕粮油、饲料、特色米粉、新茶饮等重点领域,布局培育一批食品链主型龙头企业,聚焦食品加工行业各细分领域,持续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发展格局。

(八)园区能级提升行动

15.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市立足本地产业资源,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打造一个以上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食品产业园区,重点推进沿海大豆油加工基地、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桂林米粉产业园、南宁老友粉产业园、玉林牛腩粉产业园、合浦月饼小镇、永福县罗汉果小镇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

16.强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提升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园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引导和支持食品加工产业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创建一批食品加工产业园区或“园中园”。推动上下游产品有机衔接,促进特色食品产业加工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九)品牌培育攻坚行动

17.深化工业设计应用。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加大工业设计应用力度,提升产品外观造型、功能结构。推动工业设计与食品工业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和质量建设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元素创新应用,打造食品工业领域工业设计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引导工业设计赋能广西消费名品提档升级。

18.构建消费名品方阵。深入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从历史经典、时代优品、潮流新锐三个维度,挖掘广西食品产业文化内涵,引导企业开展优质食品品牌培育,构建广西消费名品培育库,推动一批广西消费名品进入中国消费名品方阵。

19.强化优质品牌推广。依托文旅、研学、康养等形式,借助文化节庆、创意市集、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主流、官方等宣传渠道,全方位展示推广广西品质优势和品牌魅力。

(十)开放引领发展行动

20.推动跨境跨区域合作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在沿海沿边地区建立东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通过进口东盟国家的水果、水产品、燕窝、咖啡等产品,发展落地加工业。利用沿海城市港口区位优势和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在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发展壮大大豆、菜籽等油料植物油加工产业,打造面向华南西南、链接东盟的植物油料深加工产业,形成较强集聚效应的沿海油料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

21.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鼓励食品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参加中国消费名品大会和区外大型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推介会、采购会,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际级展会平台借助“三月三”“双十一”“吃货节”等活动,持续推广广西特色食品。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发挥自治区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协调保障,加强部门协调和重点任务的督促落实,切实解决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有关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各设区市要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禀赋,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将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纳入重点工作,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合力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贯彻落实自治区新一轮工业振兴行动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工业振兴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强化统筹联动,持续加大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培育、食品加工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强要素保障。加强土地、用林、用海、能耗和环境排放等要素支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优化整合现有资金渠道等予以支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与特色食品产业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特色食品产业加工等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到广西创新创业。围绕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完善食品包装、物流配送、食品推广、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

(四)强化食品生产安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提高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培训,鼓励企业实施诚信体系国家标准。支持食品加工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参与制修订食品加工领域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文件下载: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