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2023-02-16 10:10     来源:综合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2年,面对三重压力、疫情多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做到“稳、早、实、紧、效”,奋力打好稳工业保运行攻坚战,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交出了一份担当实干、奋发有为的满意答卷。

一、2022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实现争先进位。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19位、比上年前进2位;工业投资增长30%、比全国高19.7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6位;7成以上的规上企业产值保持正增长。稳工业保运行攻坚战指挥部高效运转,建立厅处级领导挂钩服务全部规上企业、先导性指标监测和主要指标旬监测旬调度月通报机制,组织召开11次调度会,统筹力量围绕企业排产计划加强要素保障,全体工业特派员帮助解决企业各类问题5851个。精准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逐季出台稳工业增长政策共80条,加强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支持工业企业拓市场、去库存、扩生产,组织开展2022“广西制造·礼惠全国”工业品促销、产销对接会等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汽车出口完成22.3万台套,工业品促销创新做法获得工信部肯定并面向全国推广。

(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确立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机制,推进一批投资大、产值高和带动力强的项目,南宁市比亚迪动力电池、柳州市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等10大工业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强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竿子插到底”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开竣工清单化管理,加强项目问题协调解决。2022年,全区推进“双百双新”项目483个、开工128个、竣工68个,实施“千企技改”项目1210个、开工399个、竣工458个。加强工业精准招商,出台《关于支持重点工业企业扩大投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厅市联合招商模式,引进了青山(赛克瑞浦)动力电池项目等“四类500强”龙头企业89家。加强项目用地、用林、用能和资金等要素保障,2022年全区金融机构向工业企业投放“桂惠贷”资金1332.94亿元,同比增长47.36%,占“桂惠贷”总金额的4成。经过两年的建设,重大项目建设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工业市场主体快速壮大。实施强龙头壮产业行动,出台《强龙头壮产业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增产增效、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补链强链,新增百亿企业5家、龙头企业82家。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提升行动,制定实施“1+3”支持政策体系,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建立企业上规入统培育库,加强临退库企业监测帮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73家,连续3年实现新增超千家,在库企业突破9000家。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强融资担保、用工奖补、市场对接等服务,新增工业企业市场主体1.3万家,工业企业实现数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

(四)园区平台建设提速升级。深入推进重点园区建设“115”工程,建立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库,实施“一园一清单”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优化资金重点使用方向,发行300亿元园区专项债券,支持97个园区推进建设176个项目,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项目482个,有效支撑南宁东部产业新城、梧州临港经济区、钦州石化产业园区等落地建设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千亿、五百亿、百亿园区分别新增1个、1个、3个。加快高水平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新增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47家,推进第一批自治区技术创新项目(自筹类)75项。

(五)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18%,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30%,基本建成“新材料—动力电池—整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产业链有效延伸,铜箔、铝箔、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实现量产,不锈钢、电解铜产量跃居国内前3位,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有效提升本地关键零部件配套,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自主产权EPS控制器实现国产化、本地化生产,南南铝加工公司铝合金板带气垫炉、玉柴公司商用车燃氢发动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南宁市邕宁区铝精深加工、柳州市鱼峰区小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贵港市覃塘区绿色家居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南宁蛋黄酥、柳州螺蛳粉等特色产品成为全国畅销的网红产品,河池市、北海市合浦县获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实现我区零的突破。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档加速,建成运营国内首个面向东盟部署的F根镜像节点和国家域名顶级节点,试运行星火·链网(柳州)超级节点,编制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打造了188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场景,新培育智能工厂70家、数字化车间70家,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3个、绿色园区5个,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六)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创新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制度,争取16家重点企业列入工信部“白名单”,建立自治区重点企业及其产业链协同关键企业“白名单”160家,累计发放全国互认通行证7702张,安排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的重点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指导百色、北海、钦州等市积极应对疫情冲击,钦州创新模式夯实工业发展根基、北海推行“三色管理”打好保通保畅“攻坚战”两项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激励表扬。牵头做好医疗物资保障组各项工作,累计调拨医疗物资1.21亿件套,出台5条政策措施鼓励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稳产扩产,积极争取工信部和兄弟省份支持,建立药品精准投放平台,有力保障了群众医疗物资需求,为我区实现平稳有序转段作出积极贡献。

二、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起步之年,是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做好2023年工作,要以打好打赢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收官战为引领,对标对表三年行动的目标任务填平补齐、多作贡献,锚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两大目标,咬住工业补短板、锻长板不放松,以“图”(产业布局全景图)为引领,以“链”(18条关键产业链)为核心,以“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紧抓企业、项目、链条、集群四个发力点,坚持“培新、育强、扶创、保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大盘。一是强化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加强工业先导指标监测预警,加快工业云平台应用,建立完善运行数据体系。二是稳住重点行业增长。坚持分业施策,落实好支持重点行业增产增效政策,适时根据运行情况加力出台稳增长方案。三是促进重点企业增产增效。加强前500家企业监测分析,每月关注企业的排产计划、手持订单、产能利用率等,围绕企业排产计划加强要素保障。四是提升企业服务效能。完善厅处级领导挂钩服务全部规上企业制度,提升工业特派员服务效能,全面推行APP掌上即时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五是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完善广西工业品网上展销平台,持续组织产销对接等工业品促销活动,拓宽广西制造卖全国、卖全球网络。

(二)坚持以重大工程为关键抓手,促进工业投资提质扩量。一是突出抓好一批标志性工程。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尽快启动南南铝加工价值链提升工程、玉柴规模倍增工程。二是开展好制造业项目建设年行动。尽快制定出台行动方案,组织项目清单,建立推进机制,突出抓好增产增效、补链强基、“三化”改造“3个500”项目,作为我区抓工业项目建设的新抓手。三是持续抓好“双百双新”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华谊钦州基地三期等十项重大项目,开工金海岸年产10万吨高性能铜箔等项目,竣工投产南宁比亚迪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项目。四是深入实施“千企技改”工程。加快推动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重点推进南南铝箔年产20万吨新能源电池铝箔技改等项目。五是加强项目谋划和精准招商。持续完善产业招商全景图,列出重点产业链环节的目标招商企业,建立东部企业外迁信息收集机制,会同各市瞄准重点行业前10名和关键零部件前20名头部企业,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六是加强项目进度节点管理。牢固树立项目管理的理念,完善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强化项目问题一线解决、措施一线落地、成效一线体现。加强项目推进督导检查,按月通报各市重大项目投资进度。

(三)坚持完善梯度培育工作体系,不断做大做强优质企业。一是深入推进强龙头壮产业行动。深化“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突出提升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力,2023年培育遴选龙头企业20家、链主企业30家,新增百亿产值企业5家。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个一”工程。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10个自治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100家以上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000家以上上规入统工业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30家,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在全国、西部地区争先进位。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啄木鸟企业。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普惠政策支持。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共建共享共用“桂信融”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数据信用、数据画像、数据服务,实现由“企业找钱”向“钱找企业”转变。持续支持各地利用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大力引进、培育和孵化中小微企业,形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补短板强功能增效益,提升做实园区115工程。一是优化专项债券资金安排。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制造业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二是实施重点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突出26个千亿、五百亿重点培育园区,推进“十有”园区建设(每个园区配套建设一所综合学校、一家综合医院、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一个租赁住房小区、一个商业综合体、一个职工之家,成立一家平台公司,设立一个公安派出所,开通一条公交线路)。三是加强园区考核激励。研究制定自治区级开发区目录制管理暂行办法,突出园区制造业发展成效考核激励。

(五)坚持以产业全景图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深入开展补链强链延链建链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实施传统产业提层次强实力行动。加快植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要素,加快下游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推动冶金、有色、石化化工等优势产业延链。引入和培育发展核心零部件配套,填平补齐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链薄弱环节。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行动。按照规模倍增、生态完备、龙头突出、创新提升的发展思路,力争每个产业抓出3—5个投资量大、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项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6大重点新兴产业建链,快速形成规模总量和产业生态。三是实施特色产业做实壮大行动。结合广西区位、资源优势,加强生产自动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持续打造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等十大农业加工品牌。推动成立由自治区领导领衔的工作指挥部,深入实施桂酒振兴工程,持续扩大桂酒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培育壮大特色食品、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和预制菜等消费品工业。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打响广西好水品牌,做大包装饮用水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领导领衔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工作机制,强化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政策制定等职责,制定完善相应的工作规则,确保运转实效,持续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坚持以科技创新之“钙”强工业发展之“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一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打造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建设1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场景、开展1000个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用数赋智。二是强化工业科技创新。实施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平台。三是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建设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3个。

(七)坚持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积极承接国内制造业有序转移。加强东部企业外迁信息收集和运用,积极承接一批面向东盟的企业。二是持续推进“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强工业面向RCEP成员国开放合作,建设一批沿边临港和跨境合作产业园区。三是建立高水平产业开放合作机制。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省份工信部门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建立合作产业园区。

(八)坚持加强要素保障,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深入开展降本增效行动,降低物流、用电等成本。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力争“桂惠贷”投向工业企业1000亿元以上。三是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支持各市利用国有标准厂房设置工业保障房。开展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试点。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各市和重点工业县工业用地总量稳定增加。四是强化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组织校企用工对接,工业特派员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用工活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区内制造业企业就业。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进领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厅属学校高质量发展,推动有条件的中职学校筹建高职院校,支持广西工职院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加快完善办学条件,鼓励厅属学校积极创建广西工匠学院。五是优化工业特派员服务。系统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适时组织召开全区总结表彰大会,推动组织部门开展新一轮特派员遴选工作,完善特派员工作保障制度,持续擦亮广西工业特派员这张全国首创名片。

(九)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一是持续做好防疫物资保供。保障企业有序生产,加强供需对接,做好应急调配。二是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白名单”制度,持续推进汽车芯片国产化替代和项目建设。三是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行业监管。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行业监管,营造工业发展安全稳定环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