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2024-02-29 16:40     来源:综合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过去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克服了部分行业需求不足、预期转弱等不利因素,加大精准施策,加强运行监测调度,深入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统筹做好稳增长、扩投资、调结构、增效益等工作,落细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区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2023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工业实现明显提速增效。工业增长加快,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比全国、西部分别高2个、0.5个百分点,实现“两个高于”,增速全国排位由上年的第19位跃升至第10位、排名连续三年提升。工业贡献加大,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3.4%工业税收同比增长23%,占全区税收比重39.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同比增长9%,充分发挥了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压舱石”和“主引擎”的作用。

(二)项目有力支撑全区固投增长。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至38.7%,成为全区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的主要力量。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玉柴倍增工程、鹏辉智慧储能二期等项目逐步投产;铝产业价值链工程推进成效显著,完成首轮840万吨沿海氧化铝布局,建成再生铝产能300万吨,引入汽车零部件、铝板带等精深加工项目50个。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实施“双百双新”产业项目578个,推进“千企技改”工程项目1228个,新开工钦州华谊甲醇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等项目443个,竣工投产玉林华友年产5万吨电池级锂盐、梧州翅冀精品高效钢材等项目478个。

(三)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千亿产业迈上新台阶,有色金属产值突破三千亿、电力产业产值突破两千亿。产业加快向园区集聚,新增产值两千亿园区1个、五百亿园区2个,园区产值占比提升至8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石化化工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认定化工园区14家,有力促进产业集聚、安全、规范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形成新支撑,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推出了五菱星光、宝骏云朵等11个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新能源电池竣工产能超100Gwh、达产后产值将超过千亿元;光伏组件、电子铜箔、电池正负极新材料等形成大规模量产。初步打造北海光伏硅基材料基地。传统产业升级焕发新活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延链补链,高端板材、特种钢材、高端钢铁材料为钢铁产业增长的主力,电解铜、不锈钢、成品糖、装载机等10多种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十。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产值占全区产值比重提升至25%。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智能家电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柳州螺蛳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等入选国家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洋浦南华糖业、桂林莱茵生物入选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成功推动果蔬加工龙头企业田野创新股份上市。贵港港北区、南宁横州市、柳州鱼峰区获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新能源轻卡、宽幅板材和超纯不锈钢、电动遥控破拆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等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四)优质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龙头企业“头雁”效应明显,新培育龙头企业25家、累计212家,培育链主企业30家,新增产值超百亿企业(集团)5家、总量达30家,带动区内配套规上工业企业6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新培育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3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87家,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优势凸显。中小微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68家、连续4年突破千家,总量突破1万家,工业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1万家。新增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总数达9个、居全国第9、西部第2位。

(五)“智改数转网联”增添新动能。智能制造引领产业提质升级,分别培育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8家、61家、60家,2023年度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分别入选5家、13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转型指数提升至91.3,是进步最快的五个省份之一,全国排名第14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钢铁、有色、汽车、工程机械、医药、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自治区级10个,行业级42个和一批企业级平台,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柳州)平稳运营。打造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288个,开展工业互联网“百场路演”活动107场。

(六)绿色转型展现新形象。重点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35%的重点用能企业能效达到标杆值,占比远超行业5%的平均水平,新投产项目能效水平全部达到标杆值,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高载能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单位粗铜、单位粗铅、吨钢、吨水泥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8%15%3.1%2.5%节能降碳工作加快推进,出台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节能降碳改造项目72个。绿色能源加快发展,风光等绿色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4%,绿电交易同比增长25.5%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绿色工业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43个、新增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10家。

(七)工业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沿边临港工业加快发展,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快速推进,钦州石化园区产值突破千亿元,南宁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已形成较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果,成功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签约沿边临港工业、跨境产业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356个,项目履约率73%,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132个。工业加快走出去,组织政府代表团、经贸代表团成功访问德国、法国、西班牙,成功举办中国(广西)—法国经贸合作推介会,有效建立一批双边对接渠道,形成“引入欧洲技术—广西制造—全球销售”的双向合作。广西制造出口加快,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08.5%,螺蛳粉、挖掘机、移动破碎机等广西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南美等国际市场。

二、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大力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扎实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工业经济提质扩量,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继续实施厅处级领导挂钩联系服务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工信厅领导联系服务各市稳增长工作机制,发挥实体经济服务员积极作用,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值前500家重点企业运行分析,加强工业先导指标监测预警,建立用好“正增长、负增长、新建投产、拟上规”四张企业清单,围绕企业排产计划加强要素保障,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二是突出稳增长政策精准发力。做好已出台的政策跟踪落实、落地见效。打好政策“组合拳”,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三是加强重点行业帮扶。落实好国家关于钢铁、石化、汽车、机械等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分类施策支持重点行业增产增效,加快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二)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分行业制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改造提升工作清单,聚焦科技创新、智能制造、节能低碳改造、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任务,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创新方法举措和工作组织,按照规模倍增、生态完备、龙头突出、创新提升的发展思路,组建若干新兴产业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产业规划、政策制定、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确定一批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市、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中各市各部门的力量,增强工业振兴资金及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抓出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找准突破口,支持有条件的市建立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开辟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制造、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四是促进产业群链提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深化应用产业布局全景图,支持各设区市培育主导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关联耦合发展,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大力推动北部湾石化化工、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园区建设115”工程,支持各市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示范基地。

(三)着力推动项目增量提质。一是加快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新能源“龙行工程”、玉柴规模倍增工程等实施,年内形成一批阶段性成果。围绕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二是深入实施“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加快实施龙电宁鑫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中石油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等项目500个以上。三是实施新一轮“千企技改”工程。围绕汽车、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电子信息、轻工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推动企业实施产品升级、装备提升、补链强基、智改数转、绿色制造等技术改造1000个以上。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重点产业细分产业链国内前10名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持续开展头部企业招商活动。开展厅市联合招商,瞄准重点产业链,力争招引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的龙头项目以及一大批高成长性优质中小项目。五是加强项目推进调度。落实自治区“三个一万亿”工程部署,建立在建、开工、竣工、谋划及储备四张重点项目清单,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双百双新”“千企技改”“智改数转网联”、绿色低碳转型和开放合作“六个一批”项目。

(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突破。一是支持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基础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攻关。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建立开发指导、评估评价、跟踪监测的管理体系,发布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目录,每年认定一批自治区级新产品。三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培育建设“公司+联盟”的广西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家以上;四是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指导服务更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有效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

(五)着力推动企业培优育强。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开展龙头企业培育评估,动态调整入库培育企业,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持续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补链强链、增强创新能力、开拓市场。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链的龙头枢纽作用,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新培育链主企业40家,新增百亿产值企业5家以上。二是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完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三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构建优质中小企业“筛选建库—诊断指导—对标提升—精准服务—成长评价”工作闭环。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力争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突破800家,新增规上企业1000家。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工程,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举办20场以上的产业链协作配套签约活动,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四是推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出台《广西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工作方案》,梯次培育一批质量管理能力达到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的企业,力争培育出预防级和卓越级企业。打造自治区级以上质量管理标杆企业30家以上。开展国家级生产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及广西名优工业品遴选活动,培育创建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城市,创建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广西制造”高端品牌。持续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

(六)着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应用广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启动重点产业链数字化链式转型工作,重点支持制糖、汽车、机械等龙头企业一体化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帮助和带动上下游重点配套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10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系统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工作,持续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争创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展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南宁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二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场景创新。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等,持续推进3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运营推广“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柳州),支持柳州市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百场路演”活动。三是完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小快轻准”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快人工智能计算中心、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工业园区5G、千兆网络全覆盖。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推进高载能行业节能降碳对标改造,力争提升节能能力50万吨标准煤,工业能耗强度下降3%。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二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3个,培育一批“超级能效”示范工厂、“零碳”示范工厂、绿色供应链,大力推进能源管理体系、绿色建材产品、低碳产品等认证。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及抽水储能、电化学储能产业,推进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等消费,构建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链。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发展再制造。持续推动贵港、防城港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河池、梧州、百色、玉林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八)着力推动开放引领发展。一是主动对接国内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建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省际常态化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加强产业转移信息收集与应用、产业政策等高衔接,持续办好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加强适配国内大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主动嵌入重点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战略腹地和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二是深化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立足服务国家产业安全,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推动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深入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支持国内外企业在桂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制造基地、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加快构建“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东盟资源+广西制造+国内大市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等开放合作模式。三是支持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常态化组织企业开展国际路演和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加快布局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盟,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原料保供基地、产品海外仓,加强与欧盟、日韩等国家的企业技术交流合作,形成产品、技术、品牌、服务一体的国际化经营体系。

(九)着力强化服务和要素保障。一是常态化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运转好自治区、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服务员的支撑作用,畅通与企业沟通渠道,定期组织企业座谈会,扎实开展八大调研服务,努力实现“三升两去三消减”目标,助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二是推动工业项目快审快批。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指导服务,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审查等事项限时并联审批,提升审查审批效率,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周转资金。持续组织“一链一策一批”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开展实体服务员融资服务专项活动,完善工业政金企产融合作机制,推动工业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基金提质增效四是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加强土地、用林、用海、用水、能耗和环境容量等指标支撑。加强能源电力保供,引导合理错避峰用电,保障企业用电需求。五是加强人才和服务支撑。加强产教融合交流,畅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信息,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持续组织校企用工对接活动。鼓励区内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围绕广西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建设学科、开展科技攻关,创新卓越工程师培育模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