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困难增多等困难挑战,全区工业和信息化战线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优化实体经济调研服务,促进企业增产增效、项目加快投资,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实现“双过半”,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工业经济稳中向上、提速增效,进一步彰显在全区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与“稳定器”作用。
一、2024年上半年工作成效
——主要指标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是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西部0.6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11位、西部第7位,上半年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50%。工业投资明显恢复,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3.8%,对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的贡献率达47%。
——质量效益明显向好。上半年全区工业税收同比增长6.8%,占全区税收比重41.1%、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对财税增长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1—5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2%,比全国高41.7个百分点,自去年9月以来连续10个月增长。
——工业新动能加快壮大。新产业、新产品对上半年产值增长贡献率超50%。上半年,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8倍,新能源汽车增长1.3倍,太阳能电池增长1.2倍。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施10项以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30项制造业创新成果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项目。新增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各20家。
——智改数转加速推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等数字化转型项目500个以上,统筹开展“百场路演”系列活动67场,柳州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绿色转型明显加快。六大高载能行业节能降碳加快推进,预计上半年规上工业能耗强度下降15%左右,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个。
——实体服务成效显著。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各级领导积极跟进,深入企业、项目察实情、找问题、问需求,今年以来累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945个,有效促进企业增产增效、项目加快投资,企业经营便利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确立经济“1+4”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召开全区大会,出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和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1+N”政策,全面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常态化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全区各级各部门主动跨前一步、“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实、细、准、效,精准穿透具体化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稳增长。今年以来分别出台了一季度工业提速增效攻坚行动政策措施36条、二季度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40条,聚焦扩大生产、扭负转正、新建上规达产、拟投产上规“四张重点企业清单”,加强工业运行监测调度,实施厅领导联系服务各市稳增长制度,支持企业春节期间连续生产,围绕企业排产计划加强要素保障,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困难、抢订单拓市场、降低经营成本等,稳定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增长,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进入二季度以后增长逐月加快,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狠抓项目稳投资。落实自治区“三个一万亿”工程部署,建立新开工、在建、竣工、谋划及储备“四张重点项目清单”,实行区市县三级联动调度、多部门常态化问题协调机制。建立分片区调度会议机制,协调解决了重点项目在用地用林、用海用能、能评、环评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问题,有效地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出台《自治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周转金管理办法》,安排20亿元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周转资金,推荐94个项目获得工信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支持。上半年全区实施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22个,推进“双百双新”产业项目488个、“千企技改”工程项目802个,竣工投产了东风柳汽全新智能家用MPV产品开发等重点项目117个。
(三)坚持加强创新谋突破。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面向企业征集了185个创新成果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项目,初步组织了119家企业创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智能共享充电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项目30个。印发实施全区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方案,加快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组织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标准宣贯活动。
(四)坚持培优育强壮产业。深入推进强龙头壮产业行动,支持30家链主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区内产业链配套等,新培育链主企业40家、累计70家。配合自治区人大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制定实施,加强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工作统筹和政策支持。组织召开全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推进会,评选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0家,推荐一批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推进会,帮助330家企业获得融资贷款192.4亿元。举办“工业强区·桂在益企”公益专题活动。认定崇左、来宾、南宁、柳州、贵港市蔗糖产业集群等12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桂林市临桂区植物提取产业集群等9个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126项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召开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现场推进会,建成4个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建设。
(五)坚持开放发展拓市场。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签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项目360个,在项目数量、规模、质量和社会影响上都有新的突破,工信部对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肯定。联合自治区侨联、发改委等部门成功举办2024年“广西好品”东盟专场(南宁)供需对接活动,促成采购项目329个,采购金额超200亿元。举办工业服务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等“广西好品·桂在制造”系列供需对接活动,举办14期企业数字化营销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半年企业市场需求明显变好,农副食品加工、石化化工、机械装备等产业产销率超100%。落实好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赴粤港澳、重庆、上海、央企等考察交流确定的产业合作事项,深化与广东在市场对接、科技合作、园区共建等领域的双向开放合作,组织广西机械装备企业与国家能源集团深化合作。
(六)坚持产教融合促发展。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工作和产教融合的决策部署,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召开厅属学校服务工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厅属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科研主攻方向,加强工业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师资力量,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的科技力量对接服务工业振兴,支持重点企业与行业科学家联合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组建院士工作站等,支持上汽通用五菱与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开展长期合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南宁建设电子信息科技园。组织开展校企用工对接活动,服务区内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300多人,解决用工需求5800多人。
(七)坚持强化服务优环境。自治区领导集中开展调研服务,以上率下、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7个自治区调研组实地调研累计发现问题665个、办结率99.1%。自治区党委召开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总结大会暨实体经济服务员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实体经济服务员工作,自治区、市、县三级共选派近600名实体经济服务员,组建14支工作队,完善教育、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实现一二三产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服务全覆盖。整合优化相关部门实体经济调研服务职责,将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的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事项)责任制纳入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机制。高效运转区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强化职能部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企业诉求即报即办。聚焦企业诉求多次、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开展用电用气融资、铁路物流等专项服务,召开专题会议,一对一、面对面协调解决河池华泰、那洋水电站等50多个企业老大难问题,编制推广了用电、融资等企业问题解决经验范式7个。自治区党委召开2024年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充分肯定今年以来的各项工作,指出调研服务明显激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三升两去三消减”目标有效落实,政企同题共答面貌一新,为全区经济持续向好注入了“强心剂”。
二、2024年下半年重点工作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的主要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保运行稳增长,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壮大。要着力推动企业增产增效,以提升产能利用率为工作重点,聚焦“四张重点企业清单”,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政策,持续组织“广西好品·桂在制造”等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多排产。要稳定重点行业增长,落实好“一行一策”措施,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等连续生产行业稳定用电,畅通原料入厂和产品运输,帮助汽车、机械等行业新产品推广上市,推动加工贸易等电子信息企业恢复生产,支持水泥行业开拓区外市场,加强木材加工、船舶、电动自行车等行业规范管理、应统尽统。要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企业物流、用电、用气等方面保障工作,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加强工业项目建设,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要狠抓产业转移活动签约项目落地,分类梳理形成项目清单,具备条件的要尽快纳入“四张重点项目清单”和“六个一批”项目库,力争今年推动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需要进一步洽谈的,请有关市进一步与企业对接,厅有关处室也要支持和帮助,同时持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产业转移成果。要加强工业项目开工入库服务,指导企业完善入库材料,力争下半年全区新增入库工业项目1300项。要加快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双百双新”与“千企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用地用林资金等要素保障,力争下半年新增“双百双新”产业项目50个以上,开工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32万吨/年丁辛醇及丙烯酸酯等“双百双新”产业项目59个,竣工广西蓝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医用液态氧生产线等“双百双新”产业项目32个。要加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力度,印发实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支持政策措施,新增“千企技改”工程项目500项以上。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创新取得突破。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企业的需求配置政策,支持企业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入国内外科技成果。牢固树立产业科技成果见产值、见增量的鲜明导向,继续支持企业实施科技成果大规模工业化项目。最近我们正在进一步征集遴选,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工业项目,请各市积极指导企业谋划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五)加快数字化绿色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化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和装备,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诊断全覆盖,“以诊促建”“以诊促转”,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场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未来产业集群。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服务,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绿色低碳改造,下半年建设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3个,加快打造绿色供应链。研究制定再生资源产业支持政策。
(六)坚持强龙头壮产业,培育壮大企业和集群。要以产业布局全景图为牵引,以企业、项目、链条、集群为发力点,扎实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大文章。要深化全区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按照“10+5+4”工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图谱,进一步明确补链强链延链切入点和突破口,完善企业、项目、科技、招商、要素清单,瞄准行业前10位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前20位企业持续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填平补齐产业链。要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稳增长基本盘的支撑作用,组织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积极引入本地配套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数字化链式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要持续扩大产业开放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海外研发基地、原料保供基地等,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产业协作,构建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要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12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推动有关地市加强产业规划的衔接,产业信息的互通共享,共同抓好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企业培育等工作,形成互相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力争打造若干个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七)深化实体经济服务,增强企业信心决心。要紧紧围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上项目、强产业、拓开放,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打通直达快享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的“白纸黑字”尽快变成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真金白银”。要聚焦实现“三升两去三消减”目标,运转好自治区、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实体经济服务员的支撑作用,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融资、物流、用电等专项服务活动,持续降低企业成本。要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做好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聚焦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能评、环评、用地、用林等审查审批事项加快办理,强化惠企政策落实,营造公平竞争良好环境。要聚焦问题办理质效,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组织一批专题会议,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健全问题办理质效通报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