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今年工作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带动高质量发展、优化布局推动高效益发展三方面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综合各方面考虑,今年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目标是: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0%—9.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工业投资增长8%—10%;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1%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5%,轻工业产值增长10%,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达78,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
围绕全年工作总体思路和发展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大举措”:
一、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一要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从十大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瞄准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主导产品突出、带动能力高、技术研发能力强、经营机制完善等要求,制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以行业为基础,建立自治区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库。自治区将以入库的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持续跟踪扶持、定向培育,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向龙头骨干企业聚集,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二是帮助企业编制发展规划。指导龙头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产品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帮助企业选准产品主攻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高质量高水平编制企业发展规划。三是继续完善科工联席会议制度。从推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出发,围绕重点领域和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定期召开科工联席会议,集中研究并作出系统部署安排,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之间的通道,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工业融合发展。四是指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有龙头企业,重点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对于民营龙头企业,重点是指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东盟地区及“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推动发动机、微型汽车、载货汽车、多功能乘用车及专用车等产品出口形成规模优势,扩大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农业机械、电工电气、船舶等工程机械产品出口。
二、制定方案精准补链,推动产业链建设实现新跃升。一是推动市县制定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方案。按照自治区出台的钢铁、锰、碳酸钙、铝精深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工程机械及内燃机、木材加工及造纸、粮油加工、石化化工、糖业等12大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方案要求,抓紧落实工作责任具体分工制度,一名厅领导主抓一个产业集群、各一个业务处长主抓一个产业链,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北海市率先启动“产业树”编制工作,绘制了北海市产业树全景图,下一步将集中力量围绕“产业树”开展精准招商,补足缺失产业链,将产业树全景图的编制成果落到实处。各市要学习借鉴北海市先进做法和经验,加快梳理制定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方案,集中精力补链条,画好“工业树”图。各县要选准2—3个主导产业,明确本区域的重点产业链,制定一批产业链具体实施方案。二是推进一批补链重大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谋划一批补链重大项目,着力健全产业链条。自治区将重点推进100项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大工业项目调度机制,推动项目建设顺利有序推进。各市县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延链补链重点项目库,建立健全常态化部门协调机制,召开重大工业项目协调会,协调保障项目建设要素。开展重大工业项目专项督查,确保项目按期实施。三是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要重点研究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围绕产业链关键产品、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国内外竞争力强、辐射带动效应大的旗舰型企业,千方百计引进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域”的效果。自治区将及时推动产业链的重大龙头项目招商,重点研究梳理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的重大补链项目清单,开展精准补链招商,重点抓好医疗器械、钢铁、电子信息、健康养老等4个方面的专项招商行动。各市县要建立产业链招商项目库,并列入本市县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切实加大项目签约的落实落地,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四是集中力量狠抓“十大十小”产业和“十老十新”产业链发展。重点抓好钢铁、汽车、电解铝、木材与造纸、石化、糖业、电子产品、工程机械、柴油发动机、水泥等“十大”产业;抓好医疗器械、服装、丝绸印染、陶瓷、农业机械、酿酒、节能环保、医药、包装饮用水、米粉等“十小”产业;抓好钢铁、水泥、糖业、木材家具、汽车、工程机械、陶瓷、农药化肥、烟草、粮油加工等“十老”产业链;抓好石墨烯原料及应用产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机械装备、高纯铝、稀土产品、手机、装配式建筑、机器人、智能电网等“十新”产业链。各市县也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产业链建设。
三、以产业园区为抓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进步。一是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及水、电、路、气、网等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二是推动部分市建立以轻工业为主的园中园。振兴发展轻工业,是去年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大任务之一。如何破解轻工业发展短板问题,是当前和今后我区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今年首先推进轻工产业载体建设,重点推动南宁、柳州、梧州、北海、玉林、贵港、贺州、崇左等部分市县在现有的工业园区建立“轻工产业园”,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家用电器、五金水暖等轻工业,推进轻工消费品全面振兴。三是打造百家特色小微企业示范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工业集聚区内采用“园中园”方式建设和运营小微企业园,优先引导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入驻,力争年内培育30家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示范园。四是推动园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行园区行政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分离,优化园区管理,促进园区有序发展。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由园区开发企业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推进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园区市场化运行、多元化开发。五是抓好省际和国际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粤桂、桂滇、桂黔跨省经济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促进跨省跨境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探索建立川桂合作产业园区,推进四川与广西两省区海陆通道产业合作,促进四川、广西两省区的产业协作发展。推进中马(钦州)、中泰(崇左)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抓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吸引马来西亚、泰国等企业入驻,推动园区提质提速发展。六是建设一批扶贫车间。充分利用工信部门主管工业企业的优势,大力抓好工业扶贫工作,选择距离易地扶贫安置点较近的工业园区,动员园区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踏上新征程。一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企业创新群体。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扩张,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型工业企业重点培育工程,全面摸清全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家底,实施分类精准培育,重点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创新型的标兵企业、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积极配合科技部门做好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二是抓好科技攻关和工业产业化结合。要把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作为今后科工结合工作的主攻方向,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着重推进产业化引领下的技术攻关,以后端倒逼前端,推动科技创新与工业产业化结合,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大力提升企业设计能力。今年重点突破30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40个重点工业新产品,大力发展20种新材料,重点推动30项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三是组建一批工业科技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工业高质量发展12个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组建相关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产业集群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品牌建设、配套体系建立等。加强与科技部门协同,通过科工联席会议等部门协调机制,围绕12个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重点支持柳州汽配“双创”基地、百色铝加工的示范中转基地等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推动各市县扩大和完善一批“双创”基地,推动创新蓬勃发展。四是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重点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根据我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差异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研发机构建设,从今年起每年要推动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进研发机构在全区龙头企业库中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同时,大力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广西。
五、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确保投融资规模实现新跨越。一是科学定位工业资金的使用及投向。用准用好财政资金和产业基金,对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直投资金、融资担保基金等工业资金,准确定位投向,严格资金管理,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革优化专项资金安排,集中资金扶持自治区确定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优先保障工业稳增长稳投资,实行专项资金内部整合,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二是加大投贷结合力度。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新模式,定期发布直接股权投资、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支持重大项目信息,引导金融机构同步介入股权投资项目审核,同步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实现银行贷款同步发放,推进股权融资与信贷投放有效结合,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是加大产业基金对社会资本的统筹。推进组建总规模1000亿元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积极引入国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会保险、金融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力争全年规模达100亿元。鼓励银行、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跟投重大项目,鼓励中央企业、区直企业、上市公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等投资主体出资参与设立基金。四是发挥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加强政银担企合作,引入担保基金合作银行,实行项目同步推荐,推进银行与担保公司沟通协作,简化反担保措施,降低担保门槛,促进更多企业获得担保贷款。五是围绕龙头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及工业园区三大领域为重点,积极探索实施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托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 “核心企业+供应商” “生产企业+电商”为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产品、网络、科技等优势,为产业链的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流程、一揽子差异化金融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产业链各企业融资难题。六是建立资金扶持三年滚动项目库。围绕12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储备筛选重大龙头企业项目和关键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全面梳理重大项目对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直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资金需求,组织编制资金扶持三年滚动计划。七是建立广西重点工业企业专项转贷资金机制。推动各地建立重点工业企业专项转贷资金机制,对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贷款即将到期而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的重点工业企业,按期还贷、续贷提供短期资金。鼓励各地多渠道资金筹集安排专项转贷资金,探索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企业转贷应急体系,为企业做临时过渡的过桥贷款提供应急帮助,防止企业资金断链,降低银行机构收贷后不再放贷或抽贷、缩资的概率,帮助企业解决“过桥资金”难题。
六、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大突破,促进两化融合上新水平。一是抓好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在工业企业内、外网络改造的过程中推进网络设备、设施、系统等进行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改造。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推动信息消费升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专线的提速降费。全年实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 %,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达78。二是抓好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依托浪潮工业互联网平台“1+N”, 结合广西工业打造汽车、机械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推动1—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有较好的应用,形成“建平台”与“用平台”有机结合。三是抓好企业上云,推动工业转型。以企业上云服务券、“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推广、组织云服务商开展企业上云宣传培训,组织工业App竞赛等举措推动上云。支持企业开展设备、生产、管理等业务系统的云化改造,以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能力的云端迁移。树立企业上云典型应用标杆10家,全年实现70%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四是抓好智能化生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打造产业升级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五是抓好工业互联网安全。以“工控安全检查、抽查”、 完善工制系统信息安全在线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支撑作用等举措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确保全年无重大工控安全事故发生。六是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持续抓好无线电频谱和台站管理,进一步优化无线电管理法治环境,全面提升国家、自治区重大活动期间广西无线电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七、以工业大县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迈入新阶段。一是抓好新修编工业大县规划的实施。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围绕现有工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性引导,进一步优化布局,集中力量打造“一县一拳头产业”,主攻2—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推动县域工业形成2—3 个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比如,靖西市依托资源禀赋,实施“南锰北铝”战略,主攻锰产业和铝产业,黑(锰)白(铝)分明,表现出众,由一个旅游大县跃居为全区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县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中,要坚持突出特色、布局合理、错位发展,防止无序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二是抓好重点园区规划调整。重点抓好园区规划的调整,开展县域工业园区清理规范工作,压缩过大规划面积,归并分散园区,对同一县(市、区)内的多家县域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每个县(市、区)只设立1家工业园区,鼓励一区多园(不超过3个)。各市县要按照“主业清晰、特色鲜明、多元发展、功能齐备”的原则,促进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三是抓好工业大县的评价。研究建立我区工业大县竞争力评价体系,制定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等3大一级指标和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城融合、劳动绩效、资本绩效、绿色绩效、投资积累、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9大二级指标,按照9大二级指标相应制定更为详细的三级指标体系。按照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度对各县(市、区)工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并就其工业发展基础、运行绩效或发展活力展开评价。
八、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促进工业运行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一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将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作为自治区工信厅的首要职能,强化区市县企联动监测调度分析机制建设,加强与统计等部门的联合调度,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强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预测、监测、调度、分析机制建设,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红黑榜”通报机制。二是强化工业企业服务指导。继续实施区市县三级政府领导联系服务工业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建设,细化工作方案,精准调研、精准分析、精准帮扶。建立工作定期汇报制度,市、县政府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工业经济运行大调研大服务活动。三是强化煤电油气运调度。完善全区煤电油气运协调机制,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掌握重点企业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情况,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与海关、商务等部门联动,做好进口煤炭管控工作。优化发购电结构,合理安排水火核电出力,进一步扩大电力交易范围和规模,力争全年全区统调煤电机组年平均发电利用时数达4000小时。四是研究出台一批稳生产稳增长的重大政策。积极与自治区统计局对接协调,联合出台相关的精减僵尸企业的政策和举措。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根本性、突发性的重大问题,适时研究出台一批重大政策,建立高耗能产业的电价政策、环保整改等政策工具箱,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应对政策措施。五是强化企业上规入统培育工作。加强规下企业的摸底调研,建立临规企业库,与统计部门联合建立企业上规入统培育的帮扶指导工作机制,出台企业上规入统的奖励政策支持,确保临规企业如期上规入统,力争全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6500家以上。六是建成工业企业云服务平台并投入使用。加快工业企业云平台建设,确保于今年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与赛迪研究院等国内高水平研究分析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强化对我区工业经济运行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预测预警指标事项变化的联合分析,增强工业经济分析和研判的准确性、科学性。在目前经济发展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完成今年任务压力很大。为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运行调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适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九、持续强化职能转变,激励工信干部新担当新作为。一是着力做好机构改革相关工作。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机构改革部署要求,落实好“三定”规定的相关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和强化工信部门工业经济运行、工业投融资、工业招商、市场开拓等4大职能,以适应抓工业抓手、投资模式的改变。二是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专业化引进,着力引进懂经济干部,促进工信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施专业化培养,促进工信系统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强化专业化配备,选拔懂工业、会工业、善抓工业的干部充实到工信系统干部队伍中,促进工信系统干部队伍功能不断增强。三是着力抓好干部培训。选派干部到国内著名高校、机构学习培训,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桂举办专题讲座、组织选派干部到区外、国(境)外培训或考察学习,拓宽干部知识视野。强化干部培训,增强工业经济特别是投融资、财税、金融等政策培训。四是扎实推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人才工作。主动适应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制度,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投入。协助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中建设一批人才小高地,打造人才特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