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临钟山县,西邻荔浦、阳朔县,南接昭平县,北接恭城县,总面积1919.34平方公里,辖六镇四乡,总人口44万。80年代初,平乐作为桂林的老工业基地,一度耀眼,当时有广西知名的野牛蚊香,卷烟、化工一枝独秀,其他企业规模也蒸蒸日上,周围的荔浦、恭城都称平乐为“工业老大哥”。但时过境迁,加上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平乐规模工业和其他老工业地区一样企业改制步履维艰,工业经济受市场的制约一路下滑。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县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突出发展和振兴工业,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制约因素仍然突出。为加快推进平乐县工业发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提出平乐县加快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平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平乐县现有工业企业239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7家,规模以下企业2348家,主要分布在农副食品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水力发电等19个大类行业。
(一)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是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1、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增加值总量接近20亿元。“十一五”时期(到200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95家,比2005年的2045家增加了350家,增加了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比2005年23家增加了24家,比2005年增加了1倍以上。“十五”期末的2005年,平乐县工业增加值为8.87亿元,“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达到10.98亿元;到2009年达18.12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9.25亿元。换一句话说,“十一五”前四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量,就达到2005年末的总量。
2、工业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增强。2009年平乐县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1倍,“十一五”前四年平均增长20.5%,比同期GDP增长快7.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了又好又快持续稳定的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3.85倍,年均增长48.2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增强。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5%,比2005年高12.6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比2005年高32.8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GDP)构成中,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46.2:32.0:21.8,调整为2009年底的35.7:39.1:25.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平乐县的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
平乐县2005年—2009年三产结构表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第一产业 |
46.20 |
40.60 |
39.80 |
35.00 |
35.70 |
第二产业 |
32.00 |
34.40 |
35.40 |
39.90 |
39.91 |
第三产业 |
21.80 |
25.00 |
24.80 |
25.10 |
25.20 |
3、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时期(到2009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1.8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覆盖了食品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水力发电等工业行业,优化了工业存量结构,扩大了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2009年,全县化学农药生产能力0.19万吨,机制纸生产能力2.6万吨,纸制品生产能力1.6万吨,发电能力达39933万千瓦时,分别是2005年的1.7倍、1.8倍、1.2倍和6.1倍。
(二)农业产业化成为工业发展的生力军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十一五”时期,平乐县涌现了一批以宏源农业发展公司、同安永丰有限公司、福慧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润泽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加快工业发展生力军。到2010年,注册的农业企业有91家,主要从事月柿饼、柑桔、石崖茶、酸盐菜、甜茶叶、板栗、马蹄、香猪、家禽、竹编等加工和经营。年销售额超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3家,其中,区级龙头企业有1家,市级龙头企业有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57%。是平乐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工业园区建设有新突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工业摆在突出位置,十分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并于2003年在二塘镇、同安镇设立了两个工业园区,2005年合并为“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000亩,其中二塘工业园规划面积12000亩、同安石材工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发展空间达3万亩,两园均处于国道323线和桂梧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是广西出入粤、湘两省的交通要道。
(四)工业企业成为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实现税金收入4098万元。工业不仅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税收,还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由于平乐县工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范畴,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劳动力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为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农产品每年加工量约15万吨,其中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的经营销售量近10万吨。2009年工业企业从业人员 30915人,当年安排新增就业 2408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3001元增加到2009年的4503元,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070元,是2005年的1.8倍。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化率低,产业结构层次低
一是工业化率仍然较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平乐县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业化率由“九五”期末的0.31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0左右,但与桂林市和广西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工业化率仍然较低。比2010全区平均水平2.4、桂林市平均水平2.00(2009年)都要低1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全区、桂林市经过“十一五”时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而平乐县仍处在工业化初期的中段。二是产业层次低。平乐县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产业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初级产品居多,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企业产品属于输出型材料,约90%的产品作为终端产品出售,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不少企业还存在高消耗、低产出、拼资源、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处在低增长、低水平、低效益发展阶段。
(二)工业投资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
平乐县工业发展增速低与工业投资少有直接关系。“十一五”前四年,平乐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31.8亿元,年均增长30.10%,但比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低9.95个百分点,比桂林市低3.4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不足直接导致了工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三)企业创新能力低,竞争力不强
平乐县工业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几乎没有。加之企业缺乏科技人才,研发机构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更新换代慢,自主知识产权少,名牌产品少、驰名、著名商标少,科技贡献率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还没有一个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省部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也寥寥无几。
(四)工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融资渠道较窄
一是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银行不敢违规放贷。二是平乐县企业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规模小、底子薄,管理水平低,资本原始积累少,社会信誉度不高。三是国有银行放贷权限极为有限,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范围较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平乐县绝大多数的工业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融资仍然以民间融资为主,成本高,风险大,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加快平乐县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从全国、全区的情况来看,一个县经济落后主要是工业落后,财政不强是工业不强,人民不富裕是工业欠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振兴平乐县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摆在全县干部职工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县委、政府以及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工业发展的意识,完善鼓励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要摈弃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特别是分管工业的部门,要树立敢想、敢干、敢闯的创业精神和气魄,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努力形成大办工业的新局面。同时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财政对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乡镇、部门最基本甚至相对充足的工作经费,杜绝部门对企业和投资者违规收费行为。简化审批环节手续,减少审批事项,要压缩审批时间,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应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完成。完善和规范执法行为,从制度上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空白等问题,从源头上遏制违法执法、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
(二)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打造一批10亿元产业
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精神,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4个产值超亿元的行业,打造成为平乐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人才上给予支持,加强对它们多方位的服务,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打造3-5个10亿元产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工业新的增长极
平乐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也是平乐县的优势,2007年平乐县获得“首届全国安全优质农产品(水果)十大生产基地县”称号,有9大农产品获得了国家颁发的 “绿色食品”认证。沙子十里坪的沙田柚生产基地和桥亭大塘口村的月柿生产基地还通过了出口欧盟国家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沙田柚、月柿、柑橙、板栗、马蹄等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植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就业岗位多、税收贡献大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四)建好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
高标准建设好工业园区,对于全面整合资源,促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速平乐县工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建设方针,规划建设二塘、同安工业园区以及平乐镇月城迎宾路口至二塘镇茶林的工业走廊,通过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的基本功能,不断提高吸引大资金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努力将工业园区建设成推进全县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变布局分散为相对集中,形成各种生产要素的相互补充,促进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加快配套建设,更好地吸引外资,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规范政策扶持,赋予管理权限,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优惠,让企业以最低的门槛进入,以最低的成本开发。使平乐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家投资的乐园和发展的基地。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建立招商项目库,根据平乐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针对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特点,筹划设计招商项目,储存一批关乎民生,关系结构调整,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二是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以行业协会为主要渠道,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联谊招商、会展招商、顾问招商等多种形式,以我国东部地区和东盟、台湾、港澳等为招商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同时也积极鼓励本县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六)重视和加强工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企业家是人才精英,是企业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与成败。培养造就一支高学历、知识型,既懂技术、又懂经营,既懂法律,又熟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企业家队伍,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政府要把培养开拓创新型企业家纳入人才战略规划,下大气力,舍得投资,采取各种形式,对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企业应不断加强对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与此同时,要逐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机制,本着“重品行,重能力,重政绩”的原则,选拔使用一批懂经济,熟悉工业的干部,使他们尽快走上领导岗位,以调动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长期在企业工作,熟悉工业的干部的积极性,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